视频拍摄角度的重要性-K8凯发官方网
文章类型: 干货汇总 | 2021-12-06 | 阅读(1732)在影视创作过程中,拍摄角度的选择就是确定拍摄的位置。角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画面造型效果的差异。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确定画面的拍摄角度是画面内容、各种构图因素综合物化的决定性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物质手段主要包括影视动画的拍摄方向、拍摄高度等内容。
在影视创作过程中,拍摄角度的选择就是确定拍摄的位置。角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画面造型效果的差异。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确定画面的拍摄角度是画面内容、各种构图因素综合物化的决定性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物质手段主要包括影视动画的拍摄方向、拍摄高度等内容。
拍摄角度的运用,不是纯技术手段,其使用控制是以拍摄内容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的。
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的角度。正面角度最能够体现被摄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把被摄对象的正面的全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清楚地观察一个物体,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之进行面对面的“视觉接触”,正面角度正是要起到这种一览无余的画面效果。
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可以充分展示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产生对称、均衡、平稳、庄重的效果。比如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上早朝时,就使用了正面角度来表现金殿的肃穆和皇权的威严。运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有利于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有利于展示人物身体正面的动作和体态,如果加上平角度和近景景别的配合,则可以表现画面内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和亲切感。运用正面角度拍摄物体如建筑时,可以产生平静和谐的视觉效果,可以突出建筑物的宏伟气势。
正面角度还可以展现一些有一定联系或差别的并列形象,形成对比和联想,引导观众进一步思索,从而表达画面以外的引申义,丰富画面的内涵。
正面角度拍摄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它突出横向线条,而这些线条与画幅边缘平行,使得画面缺少纵向的透视变化,没有构图的动势方向,因而显不出更多的空间和体积,显得呆板。而且,正面拍摄的物体透视感比较差,立体效果不甚明显,如果画面布局不合理的话,就有可能使被摄对象显得主次不分,平淡而无生气。
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侧方向,与被摄体正侧面成90°拍摄。这个角度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侧面特征,勾画被摄对象侧面轮廓形状。侧面角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从我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的艺术造型中就可见一斑。皮影戏主要是通过侧面角度的造型来表现丰富的戏剧情节的。
侧面角度可以比较清楚地交代被摄对象的方向、方位。这是因为,运用侧面角度拍摄,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位于画面的一侧或在画面之外,从而使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侧面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轮廓,如果配合逆光,就会清晰地看到人物侧面的剪影。从审美效果而言,侧面的拍摄角度,蕴涵着一种潜在的动势,不仅可以表现其富有特征的侧面线条,而且可以表现其运动的美感和气势。
拍摄赛跑时,在赛程中途,多数时候需要从侧面拍摄运动员,这样不仅可以表现运动员之间因为速度的差异而造成的前后距离上的差距,更可以表现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那种不断前进的动态与速度感。再比如,用侧面角度来拍摄呼啸而过的火车、汽车等具有非常明显动势的对象,可以造成强烈的震撼力。
侧面角度的不足,同样也是不利于展现立体空间的。
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背面方向的角度。背面角度使电视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观众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背面角度是一种较少采用的角度。其实,处理得好的话,这个角度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背面角度将被摄对象和他们所关注的事物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加以表现,往往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因为人物背面面对镜头时,观众什么信息也得不到,也就积聚了越来越大的悬念。背面的拍摄角度是恐怖片里的常用手段。影片《闪灵》中,大段的背面、无人称视点的跟拍,将悬念与恐怖感逐步推进。在纪录片、新闻采访中,画框中采访者的背面镜头则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引导感(麦克·摩尔《科伦拜恩的保龄》)。也有的影片,在交代主要人物出场时,首先给一个背面角度的镜头,再切入正面角度,则会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在正面角度还未出现的时刻,给观众以强烈的期待。
用背面角度表现人物时,人物正面的面部表情不为观众所见,几乎没有什么画面表现力,而观众能看到的是被摄对象的姿态和动作,这成为画面的主要形象语言。
因此,在拍摄背面角度的画面时,要注意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轮廓,提炼出具有表现力的线条。
平角度
平角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角度。平角度拍摄的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一般观察事物的情况很相似,合乎人们日常的观察视点和视觉习惯。
它所拍摄的画面在结构、透视、景物大小、对比度等方面与人眼观察所得大致相同,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可以用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内心活动。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在《东京物语》中表现日本人日常家居生活时,有意识地把摄影机的机位放得更低,因为日本人的家居生活通常都是坐在榻榻米上交谈、吃饭、饮茶。小津放低机位,拍摄他的电影中的人物,从而取得了平视的角度。
在小律的电影中,平视的视角成为他个人叙事态度与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平和、更冷静。电影《外星人》在开始的地方有很好的水平视点镜头:一名男子正在跑步,在他腰上叮当作响的钥匙链正面地被呈现在观者面前,此镜头假设观者和片中的小男孩是一般的高度。这样的角度突出了影片的视点,将观众放在一个少年的世界观里面,同时,所选取的角度说明了这个道具的重要性。
拍摄平角度画面时,要重视对地平线这个构图因素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我们要避免画面中的地平线在画面中间平均分割画面,造成整个画面构图呆板、单调、四平八稳等效果。一般来说,为了避免地平线分割画面,我们可以处理好前景,增强画面的透视效果;也可以利用山峦、树木、弯曲的小道等高低不平的构图要素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地平线的这种分割现象运用得当的话,如拍摄各种倒影,则可以收到画面上下对称的视觉效果。
俯角度
俯角度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
俯角度的特点是:
(1)画内地平线明显升高,甚至落在幅外,有利于交代画内景物的层次、数量及分布情况,可以展现出完整的画面布局,显得宽广,气势宏伟;
(2)画面中竖向线条有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用广角镜头拍摄高大建筑物时,建筑物顶部与地面景色能够成远近景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景缩小”的效果。用稍俯的角度拍摄人物时,因线条向下透视的缘故,可以使之略显清秀一些;
(3)拍摄环境与人的关系时,可以造成孤单、渺小、茫然、压抑的心理效应。
俯拍角度在处理群众场面时可产生壮观宏伟的气势,但在拍摄人物近景时需掌握分寸,在较近的距离上过俯的角度,易造成透视变形。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当纳粹对犹太人展开惨绝人簧的大屠杀时,导演安排辛德勒夫妇骑马登上山坡,亲眼目睹了这场屠杀。辛德勒夫妇骑马登上山坡,看似偶然的行为,但正是因为高度的配合,使辛德勒获得了一种上帝一般的俯视众生的视角。影片中,辛德勒以满怀忧郁的、悲悯的目光,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而这构成了该片剧作结构的重要一环——因为辛德勒亲眼见证了纳粹的残忍和犹太民族的苦难,才促使他由一个只求自保、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变为不顾个人利益、拯救犹太人的“圣人”。
仰角度
仰角度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仰视被摄对象的位置,既可用以拍摄空中景物,也可用于拍摄地上景物。
由于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产生从下往上、从低到高的视觉效果。仰角度拍摄时,摄像机在被摄对象的水平线以下,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画内地平线明显下降,甚至落在画幅之外,从而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将次要的物体、背景降于画面的下部,使画面显得洁净,富于写情意味。
拍摄人物时,产生崇高伟岸之感,还可使近景人物显得略为丰满;
拍摄建筑物则可产生巍蛾、雄伟的气势。用仰角度拍摄,画面中竖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产生上升感觉,用中、近景拍摄,若角度过仰,容易产生变形。在运用仰角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掌握好分寸。
仰角镜头又常被用于暗示崇高、庄严、伟大等意义,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又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势与威力。仰角度拍摄还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对比、联系,可以深化主题,丰富画面内涵。
拍摄角度的作用
1.叙事作用
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角度,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更完美地刻画人物、叙述情节,能不能把场面表现好。如果需要展现运动中的人物,可以选择侧面。
《战舰波将金号》中,拍摄被枪杀的人民从台阶自上而下溃逃,使用后侧面的角度,对角线构图,表现人物的动势、场面的凌乱。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开始,拍摄“胖子”的出场,吕克·贝松选择的是俯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他已经成为莱昂瞄准的“猎物”。同时,这一角度,与前一场中,镜头里出现的“胖子”的照片角度相一致,构成视觉上自然的衔接。总之,随着叙事的展开,选择最佳的角度,并且不断调整角度,对于完成叙事至关重要。
2.抒发某种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
香港导演杜琪峰的影片《黑社会2》中,表现古天乐与尤勇的两个镜头,在拍摄角度上形成了微妙的对比。结合二人在剧中的身份、地位,仰视与俯视的拍摄角度的不同,正隐喻了双方的权力、力量的强弱对比。
3.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往往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达不同的叙事态度和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使用从地面向天花板仰拍的角度,营造了在那被天花板笼罩的空间中的压抑的氛围。同时,这样的角度,也是坐在戏剧舞台前排的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的视角。由于奥逊·威尔斯从戏剧和广播界进入电影界,舞台经验必然也会在视觉观念上影响到他的电影创作,而《公民凯恩》无论在摄影风格还是场面调度上,无不留下舞台艺术的痕迹。